內容介紹
發生於一九五八年的 「八二三砲戰」,在雙方你來我往持續達四十四天的砲戰中,彈丸之地的大、小金門,承受了四十四萬四千四百二十三發的落彈量,其間還創下一天內落彈高達五萬八千七百六十發的紀錄。十月二十七日之後,雙方的砲戰雖繼續進行,但彼方向金門廣播,約定所謂的 「單打雙不打」,這項約定一直持續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。在砲戰進行期間,由於金門軍民的沉著應戰,終於保障了臺灣的安定、繁榮富庶。 一九八三年八月,是八二三砲戰二十五週年,戰地司令官派兵工,在環島東路通往山外的鵲山砲陣地附近圓環內,營建了一座紀念碑,當時名為 「八二三砲戰勝利二十五週年紀念碑」,後改為今名。碑呈方形,頂上四面都有一顆國徽,徽下各是大理石刻的 「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」,中束處是碑誌,象徵一顆砲彈的形狀,碑座圓形,分兩節,每節各有三道環,象徵砲彈的旋紋。下節的四個角向外斜,各塑一個青日白日國徽,四個國徽之間,正好朝向四個方向的道路,碑的內部是堡壘,兼具守衛該十字路口的功能。整座紀念碑宛如一顆延期信管砲彈 (實彈是圓型)的模型。
|
||